盛夏时节,走进韶关市翁源县坝仔镇,可见青山叠翠,碧水潺潺,民居错落有致,田园风光如画。这里生产发展、百姓安居、生态宜居、乡风文明,一幅乡村振兴的新图景正徐徐铺展。
2022年12月,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启动实施,今年正是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的关键之年。三年里,坝仔镇交出来一份什么样的答卷?未来,坝仔镇如何抓机遇,推动“百千万工程”拼出更大成效?
“坝仔镇坚决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县委决策部署,立足本地资源优势,以党建引领行动、示范领航行动、产业提质行动、乡村风貌提升行动、基层治理效能提升行动等‘五大行动’,深入推进镇村产业提质、乡村容貌换新,将‘短板’转化为‘潜力板’。”韶关市翁源县坝仔镇党委书记罗媚表示。
实施党建引领行动,点燃高质量发展“引擎”
《南方》杂志:自“百千万工程”启动实施以来,坝仔镇如何强部署、细谋划,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生动局面?
罗媚:党的领导是推动“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的“根”与“魂”,坝仔镇始终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城乡发展各领域、全过程,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一是党委统筹强引领,规划先行绘蓝图。成立由镇党委书记为总指挥、镇长为第一副总指挥、其他领导班子成员为副总指挥、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制定《坝仔镇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实施方案》,聚焦“泉润茶香,山水坝仔”发展定位,形成坝仔镇(文化旅游类特色镇)典型镇村建设规划编制,制定典型镇村建设近期(2023-2027)重点项目清单,计划实施典型镇村建设项目128个,推动全镇上下形成“一盘棋”工作格局。
二是建强队伍明职责,压实责任促落实。组建圩镇网格化管理队伍,将圩镇划分为8个网格,每个网格由1名班子成员任网格长、1名中层干部任副网格长、5名镇干部为网格员,负责区域内宣传引导、意见收集、项目推进等工作。截至目前,累计派发宣传资料2000余份,组织开展居民代表座谈会10余次,收集群众建设意见76余条,为圩镇“七个一” 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构建“驻村领导+驻村干部+村干部+村小组长”镇、村、组三级联动管理体系,通过党员代表大会、村民代表会、“家长会”、入户走访等方式,向群众深入解读“百千万工程”实施路径与发展愿景,收集群众在农田建设、村庄美化、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需求,组织村民代表全程参与工程质量监督,确保项目建设契合群众意愿。截至目前,解决群众反映热点难点问题153个。
三是多元共建聚合力,资金保障促发展。强化上级主导共建,累计整合上级建设资金约5370万元,为典型镇村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等提供坚实资金保障。深化央企援助共建,主动争取援建资金约400万元,重点支持旅游公路建设及文旅配套设施完善,有效破解发展资金瓶颈。联动厚街翁源推进对口帮扶共建,投入协作资金1450万元用于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支持香云雅韵薯莨加工有限公司扩产升级项目、万家顺大棚种植基地项目等4个重点现代化农业产业项目,为乡村补齐设施短板,夯实发展根基,也切实减轻企业资金压力,实现政企互促双赢。激活社会力量参与共建,通过党员入户宣讲、乡贤返乡认捐、学生志愿团创意宣传等多元渠道,筹措社会绿化资金约280万元,为坝仔绿美生态提升注入共建动能。
实施示范领航行动,发挥典型带动作用
《南方》杂志:在实施 “百千万工程” 过程中,坝仔镇如何以建设典型镇、典型村带动乡村蝶变?有哪些创新做法?
罗媚:在典型镇建设方面,以“1+4+7+9+N”工作清单及典型镇培育8项重点任务要求为指引,以创建省级文化旅游类特色镇示范样板为目标,投入3000万资金推进美丽入口通道、美丽示范主街、美丽圩镇客厅等“七个一”建设。已完成乡镇入口通道改造工程、文体公园改造工程、河道提升工程和“三线”治理工程。农贸市场改造工程、圩镇客厅改造工程、房屋外立面提升工程和人行道改造工程稳步推进中,圩镇面貌焕然一新。
在典型村建设方面,投入2300万资金深入推进第一、二、三批5个典型村建设。在第一批典型村珍珠村培育中,招商引资建设花农国兰种植等产业项目5个,投产种植国兰33万多盆,实施水毁桥梁修复工程、机耕路硬底化工程、电动车充电桩建设工程等基础设施提升项目13个。在第二批典型村半溪村、辉星村培育中,实施农房风貌改造提升、“三线”整治、绿美小公园建设、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29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助推企业谋划发展兰花种植、石斑鱼养殖、香云纱加工等产业项目11项。在第三批典型村中洞村、良星村培育中,形成规划编制中期成果,谋划并正在实施基础设施提升项目15项,典型培育效果显著。
实施产业提质行动,增强镇域经济综合实力
《南方》杂志:产业是发展的根基。坝仔镇拥有丰富的农林资源,如何立足特色资源禀赋,以产业为引擎,激活镇域“造血力”?
罗媚:我们主要从精准招商、扶持培育村级产业、发展特色产业以及推进农文旅融合这几个方向发力,目前已取得一定成效。
一是坚持“一把手”亲自挂帅招商。实施“百千万工程”以来,党政“一把手”累计组织领导班子成员赴海南、江西、佛山、东莞、顺德等地开展招商活动31次,成功对接企业85家次,收集有效投资信息20余条,协助企业解决了征地拆迁、青苗补偿、账户开设、项目备案等40余项前期工作,有力促进项目落地建设。全镇签约项目28个,合同总投资额达8.78亿元,累计完成固投约1.9亿元。
二是扶持培育强产业。依托强镇富村公司搭建销售桥梁,助力村内农(副)产品顺利推向市场,精准盘活村内闲置屋顶资源,大力发展光伏产业。2023年至今,强镇富村公司实现利润125万元。深入开展农村资产资源摸底行动,排查梳理闲置土地资源、闲置建筑物等259项,充分借助驻镇工作队、现有企业、乡贤等力量,有效盘活辉岭小学、芙蓉小学、展旗小学等闲置资产,增加收入70万元。立足各村资源禀赋,制定“一村一策”村集体经济增收方案,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提质增效。2024年,全镇22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15万元以上,其中金鸡、中洞村达30万元以上,半溪村达50万元以上。
三是发展兰花、茶等特色产业。不断延伸兰花种植产业链条,推动兰花产业与乡村振兴、全域旅游深度融合,通过“兰花 +”模式先后建成兰花文化长廊、兰花民宿等特色“地标”项目。目前全镇兰花种植面积达3500亩,年产值约2.15亿元,辖区内兰花经营主体超50家,其中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带动周边近2000人实现“家门口”就业;持续擦亮茶产业品牌底色,聚焦市场开拓与资源整合,大力支持珠江源茶场、七仙子茶场等企业发展壮大。当前全镇茶叶种植面积约3800亩,年产量 52吨,年产值约9760万元。
四是推进农文旅融合。全镇以兰花交易市场——半溪嘉华美泉谷路段为主轴线,依托翁源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珠江源茶厂、云雾仙子茶厂、广东核工业教育基地、核工业741矿工业建筑群遗址、嘉华美泉谷等项目,突出“红色研学+温泉康养”“品茗+制茶”“客家文化+古围屋”等不同主题元素,规划形成了3条特色文旅游径,3个乡村旅游集聚区,以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丰富游客旅游体验,开发农事体验、田园观光、民宿度假等旅游项目,吸引城市游客前来休闲度假,促进坝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022-2024年累计接待游客约29.6万人次。其中2024年12月五星级嘉华半溪温泉酒店正式营业以来,游客量达约3.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约1180万元。
实施乡村风貌提升行动,打造美丽宜居家园
《南方》杂志:乡村风貌关系着民生福祉和乡村发展,坝仔镇在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方面有哪些亮点?
罗媚:坝仔镇将人居环境整治作为推进“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抓手,通过乡村风貌提升,让乡村焕发新活力。
在污水治理方面,大力实施镇街生活污水补短板项目、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治理项目和农村生活污水收集管网补短板项目,坚持资源化利用、经济适用、简便易行的原则,因村施策、因地制宜制定实施方案,不断完善精准治污模式,实现了全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
在绿美乡村建设方面,广泛发动党员、干部、群众投工投劳、种树捐款共建绿美家园。近年来,累计投入资金130余万元,全镇新增种植树苗20000余株,造林绿化面积2000多亩。在翁源县2024年绿美乡村“擂台赛”评选活动中,珍珠村“碧珠绿境”示范点被评为“十佳示范点”,中洞村“洞天福地”示范点荣获“绿美乡村建设优秀奖”,半溪村“桑梓林”被评为“十佳主题林”,辉星村“碧泉清园”小公园被评为“十佳四小园”,上洞村“绿绮清庭”美丽庭院被评为“十佳美丽庭院”。
在环境治理方面,常态化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组建“驻村(社区)团队+村(社区)干部+村民志愿者”24个卫生小组,定期对全镇范围内泥砖房拆后废料、卫生死角、乱堆乱放进行清理。实施“百千万工程”以来,累计出动党员、群众9000余人次,整治卫生死角4850多处,动员村民清理乱搭乱建400余处,清理池塘水圳270余处,确保村庄环境实现长效清洁。强化农房风貌管控提升,全面摸查典型镇村及“四沿”地区农房风貌管控提升数量,以“自筹+奖补”的形式鼓励村民主动参与,结合地区文化和建筑特色,对房屋外立面进行改造美化。截至目前,已完成农房改造631栋,改造面积达231931平方米。
实施基层治理效能提升行动,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
《南方》杂志:坝仔镇如何汇聚群众力量,创新治理方式,激发“百千万工程”强大动能?
罗媚:基层治理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加快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是推进“百千万工程”的重要基础和首要保障。坝仔镇在基层治理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
一是全域推行睦邻制。将全镇划分为644个“邻”,推选邻长644人。依托挥熟人、熟地、熟政策的优势,邻长通过串门、拉家常等方式走进村民家中,组织大家互帮互助,打破以往“一人治村”的局面,构建起“规划引领+宣传动员+多元共建”协同机制。实施睦邻制以来,邻长共协助开展政策宣传1231次,报告风险隐患13起,调解矛盾纠纷53宗,提供“微服务”120次,解决群众反映问题45件,进一步织密基层组织体系,激活农村基层组织的“神经末梢”,有效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二是探索治理新模式。设立“村民共治说事日”,由村党总支不定期组织村内党员、村民代表,紧紧围绕县、镇、村年度重点工作开展“村民共治说事”,全力解决群众的烦心事、闹心事、揪心事。半溪村借助“村民共治说事”成功协调解决嘉华酒店项目征地搬迁等问题。设立村民议事堂,由村内“五老”人员、德高望重的长辈等组成村民理事会,为解决村内事务、推进村庄建设、化解矛盾纠纷出谋划策。辉星村毛屋组村民理事会成立至今,共发动村民捐资约250万元,完成修建2个祠堂和3个食堂,协调矛盾纠纷无数,实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
三是创新治理新形式。结合典型村培育,摸排在乡村从事建筑施工、种植养殖、农业技术推广等方面的“土专家”“田秀才”共230名,成立“农民工匠”队伍。积极发动他们直接承接乡村建设项目,打通中间环节,避免工程层层转包,达到效率高、成本低、工期快、门槛低的效果,也带动一批村民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通过“农民工匠”节约工程成本超80万元,缩短工期一半以上,带动家门口就业170余人,进一步提升了基层建设效能。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南方+记者|李晓霞
【通讯员】刘凤霞
【本文责编】刘树强 莫群
【频道编辑】周丽娜 林琳
【文字校对】华成民
【值班主编】刘龙飞 郭芳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党建频道
盛达优配-盛达优配官网-专业股票配资资讯网-配资网官网最新信息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