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西辽河 潮启新通辽”科尔沁民歌创编大赛。张珠海 摄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8月4日电 (刘文华 美成)科尔沁民歌,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传唱千年的草原天籁,构成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绚丽的北疆长卷。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蒙古族音乐理论奠基人乌兰杰曾说“每个民族,尤其是一些古老的民族,都以不同的方式创造着自己的奇迹。”“蒙古民族,用饱含生命力的激情,创造了出震撼世界的艺术。”这些论述,不仅阐释了北疆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中的脉络,也为继承和创新多元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微观叙事与多元一体
地域,是文化形成的背景,具有微观叙事的特征。科尔沁民歌,根植于北疆文化土壤,以其独特的旋律和多样化的形态,和不同地域的文化相互辉映,让民族之声跨越时空,抵达到了听众的心灵。
由中共通辽市委宣传部主办的“唱响西辽河 潮启新通辽”科尔沁民歌创编大赛,从4月初面向全国征集作品到7月30日结束,本次活动共征集到 103 首作品,精心选出13首优秀作品参加了决赛和展演。这些精心编排的佳作,既承载着科尔沁民歌丰厚的文化底蕴,又融入了时代的创新元素,每一首歌都带着传统+现代的基因和灵动,用歌声诉说着科尔沁草原的时代故事。
展开剩余85%科尔沁民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历史上,科尔沁民歌因为交融,而焕发了独有的生命光彩。例如清代,一种新的民间艺术形式:蒙古说书“胡仁乌力格尔”应时而生。胡仁乌力格尔是在吸纳了史诗、好来宝、颂词和汉族评书的基础上,而融合出来的新型民间说唱艺术。表演使用四胡伴奏,在黑龙江、吉林、辽宁部分区域和内蒙古东部,特别是在科尔沁草原上广为流传。 《西游记》《三国演义》《隋唐英雄传》,都是“胡仁乌力格尔”的经典代表作。胡仁乌力格尔,以 “说功、唱功和做功”集与一身的表演风格和叙事特点,成为了中国说唱艺术中的典型代表。
在古科尔沁民歌和近当代科尔沁民歌中,经常会涉及到阿勒泰杭盖、阿鲁杭盖、金色圣山、兴安岭、阿穆尔河、老哈河、双合尔山等诸多古今地名,还有很多诸如《西辽河颂》《金色兴安在北方》《北京喇嘛》《双合尔山的传说》《锦州缎子》《洛阳》等以地名为歌名的歌曲。这些地名、歌名,不仅直接反映着科尔沁民歌的演变路径和地域覆盖,而且还显现了科尔沁民歌至情至性、兼收并蓄的吸纳特征。例如《锦州缎子》的歌词中写道:锦州城里进的金色银色缎子上/绣满了京城里的长廊宫殿做枕头/南方城里进的五彩织锦缎子上/绣满了五台燕京的鼓楼金殿做烟袋。朗朗上口的歌词传情达意,体现着历史上科尔沁草原经济、文化、生活和外界的深度的沟通、交往和联系。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科尔沁民歌改编的歌曲唱响全国。家喻户晓的《赞歌》是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的作品之一,由胡松华根据科尔沁民歌《正月玛》改编,旋律热情、阔达豪迈,展现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爽朗和对祖国的真挚热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由蒙古族音乐家美丽其格根据科尔沁民歌《茉莉玛》改编,歌曲旋律宽广舒展,节奏平稳,具有浓郁的蒙古族音乐风格,生动地描绘着草原的辽阔壮美,表达着草原人民对新中国的歌颂和礼赞。《敖包相会》由玛拉沁夫、海默作词,达斡尔族作曲家通福根据科尔沁民歌《韩秀英》改编而成。歌曲以蒙古族传统的敖包祭祀为背景,描绘了草原上浪漫、唯美的爱情故事。歌曲广为流传,被誉为传唱70年的世纪经典。
《民歌·中国》是中国唯一一档全景展示中国原生态民歌的艺术节目。2008年,央视《民歌·中国》邀请了来自科尔沁草原的多位歌手登台表演。其中:第141期有《恒古来波尔》《苏木茹》《包金花》《杜月昂嘎》《小龙哥哥》《万姐》《仁钦哥哥》。第142期有《西露》《陶宁河》《白玉兰》,还有乌力格尔作品《陶克陶胡》。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展现了科尔沁民歌“一唱三叹”的迷人魅力。
在国际传播和交往中,科尔沁民歌还承担过文化使者的重要角色。例如1990年,马头琴、潮尔演奏大师布林老师与达斡尔族歌唱家索德米德,在乌兰巴托蒙古国电视台录制了科尔沁民歌《金珠儿》。2018年,内蒙古艺术家代表团赴蒙古国交流,演唱了《诺恩吉雅》等经典科尔沁民歌。2019年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演唱的科尔沁民歌《嘎达梅林》,让各国嘉宾欣赏到了中国的“音乐故事”。近年来,蒙古国 perfect完美乐队演唱的《云登哥哥》,蒙古国歌手battergelen演唱的《诺恩吉雅》,都是科尔沁民歌中的优秀作品。科尔沁民歌在国际交往中,推动了不同音乐体系的对话,起到了增强文化认同、促进情感共鸣的纽带作用。
传承创新与演进共生
20世纪80年代初,民族出版社出版了《蒙古族民歌一千首》(其中近一半为科尔沁叙事民歌)。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经过收集、整理出来的科尔沁民歌已达800余首。乌兰杰说:草原音乐是生态的艺术、生命的艺术、生活的艺术。而科尔沁民歌一直关注现实、表达情感,古老旋律与当代人的精神世界产生着深度的链接和情感联系。
近二十年来,科尔沁民歌与时俱进,在中国流行乐坛和整个华语乐坛的舞台上,绽放出了更加耀眼的光彩。蒙古族歌手斯琴格日乐、安达组合演唱的科尔沁民歌《小草》《金珠儿》《苏木茹》《天上的风》,奈热乐队演唱的科尔沁民歌《十二生肖之歌》《万丽》,齐宝力高、贺喜格、蒙古利亚乐团、神骏乐团多次演奏、演唱了风格各异的《嘎达梅林》。而蓝野乐队和阿木古楞演绎的带有英雄气质的《嘎达梅林》,则用重金属和长调对民歌进行了全新的解构和重塑。阿木古楞演唱的长调空灵缥缈、宛转悠扬、深厚绵长、回肠荡气。这些乐队、演奏家和歌手的创新都以独特的艺术风姿,在艺术层面构建出了一幅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共振共生的瑰丽图景。
特别需要提到的是,2025年新年伊始,北疆音乐新年第一弹来袭。“蒙古之花”乌兰图雅作词并演唱的科尔沁民歌《石头哥哥》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广大歌友和“雅粉”热切关注。《石头哥哥》是科尔沁民歌的经典代表作之一,“民间发酵”和“百年陈酿”的特质,让歌曲本身拥有着广泛深厚的群众传唱基础。多年来,《石头哥哥》经过不同乐队、不同音乐人和广大民间音乐爱好者的多种演绎,歌曲呈现了历久弥新、经久不衰的上升势头。独唱版、对唱版、蒙语版、汉语版、电音版和广场舞版,均拥有着各自的受众和歌迷群体。一首歌曲呈现出来的“多样态”,先后被腾讯视频、网易、抖音、快手、酷狗、哔哩哔哩bilibili等大型平台和网站收录,刷新了亿万听众对中国本土音乐的关心与期待。在“2025春暖北疆百花开”内蒙古文学艺术界迎春联谊会上,乌兰图雅T.Y乐队带来了新编摇滚版民歌《小草》,打通了非遗传承、民族流行与现代摇滚乐之间的跨界壁垒,赋予了传统民歌全新的生命力。
多维突破与时代表达
本次由中共通辽市委宣传部主办的“唱响西辽河 潮启新通辽”科尔沁民歌创编大赛,既是一次文化资源的整合,也是一次由内部力量推动的当代科尔沁民歌“传统基因 + 现代表达”的文化嬗变。
在情感交融中演进。科尔沁民歌的主要魅力在于旋律,《乌云山丹》《太阳升起》《海丽海丹》充分体现了科尔沁民歌“字少腔长、音随情走”的特点。音乐人吴三宝报送的个人改编作品《乌云山丹》,参赛前就曾经借助抖音、微信短视频平台的力量,短短时间内就收获了百万次的点击量。“竖屏围观”下的天下共赏,让《乌云山丹》跨越时空限制走进了千家万户。尤其是年轻的受众群体被民歌的独特魅力所吸引,在心中播下了文化认同的种子。《金梅姑娘》的特色是将长调改编成短调,通过加快歌曲速度,关照了现代人对“清新民歌”的审美需求。《西树梅林》以饱满、奔放的艺术表现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传播了草原英雄的光辉事迹,《贝贝姑娘》在原有作品内容不变的前提下,采取民乐+电声的方式,在曲式结构和表现风格中注入了更多的情感元素,实现了民歌从传统到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太阳升起》以“初升太阳”隐喻思念,用马头琴的低沉、扬琴的清脆、托布秀尔质朴、打击乐的节奏,增强思念弥漫、绵长的空间感,让听众沉浸式感受到了一份跨越时空的惆怅和浪漫。
在多元文化中共生。声乐形式创新,是科尔沁民歌在多元一体格局下不断发展的新亮点《海丽海丹》将科尔沁叙事民歌与音乐诗画大胆结合,在传统旋律框架中巧妙植入现代音乐和世界音乐的元素和风格,歌曲哀而不伤,成为一次成功的跨文化音乐实验。《天上的风》是一首流传千年的民歌,也是北疆文化中重要的精神财富。歌曲旋律悠长、舒缓、旷远,带有宁静、安详、豁达的生命意识。新编歌曲在原有民歌旋律的基础上,融入了轻柔、浪漫的BossaNove元素,桑巴舞和爵士乐赋予了古老民歌新的音乐线条和温暖、惬意的律动,南美洲的海洋风吹向辽阔的华夏大地,为歌曲注入了世界音乐的印记。《达古拉》以5人组合的形式,强化了民歌演唱的沉浸式体验,用画面感完成了从叙事到抒情的转变。《传奇奈曼民谣》在演唱中加入说唱元素,把时尚的流行风融入民歌演唱。节奏清晰明快,旋律跌宕起伏,音乐背景中的电音旋律吉他,铺陈了草原音乐独有的辽阔与豪迈。
在艺术本体中重构。查干乐团、双合尔组合是内蒙古艺术学院“科尔沁史诗传承驿站”安达组合孵化培养出来的“子项目”,属于听觉、视觉奇观的制造者。他们擅长使用“非遗+技术+创新”的方式,提升并改变歌曲的面貌和气质。他们充分发挥并运用潮尔的古朴、陶布秀尔的醇厚、四胡的深沉、马头琴的悠扬和打击乐组的澎湃,构建出了一个层次丰富、立体感强的听觉、视觉空间。他们演出节目多以科尔沁民歌为基础,结合世界音乐、现代流行音乐的部分元素,形成了以器乐合奏见长,兼以“歌乐”的风格。双合尔组合新改编的《昙花》前奏以基础三和弦和声引入主题动机,搭配马头琴、四胡增添民族韵味,以创新的呼麦说唱过渡并提升歌曲意境,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赏心悦目的视听大餐。《色登乌云》是一首长调和短调结合出来的佳作。长调高亢华丽,旋律和竹笛、 呼麦和歌唱,交织萦绕、层次鲜明。既有古科尔沁民歌的余韵,又带有鲜明的时代气息。
在人文拓展中共鸣。歌曲《四季》是一首改编、配器和演唱的融合度与表现力俱佳的作品。民族音乐、摇滚风格和电子音乐高度融合,呼麦、长调、短调和对唱此起彼伏,营造出了正大光明、衔天接地的恢宏气势。具备了市场化的livehouse演出和登台大型现场演唱会的实力。民歌《四季故乡》更名为《遥远的故乡》,标志着歌曲主题和情感的深化。“四季”侧重对故乡不同时节风貌的描绘,而“遥远”一词,从空间与时间维度上,强化了故乡与歌者之间的距离感。“盼望啊春天来临/隔年枯草绿染/想等到大地回春/可是故土遥遥还是要回去。”这种遥远有可能是实际地理位置之间的万水千山,也可能是因岁月变迁而产生出来的心理疏离。因为更名,歌曲所承载的思乡之情不再局限于具体的季节景致,而是在心灵和精神层面延伸出一种对往昔、对故乡更加抽象、更加深切的怀念和眷恋。文化思考开阔了表达空间,这是编创人员从人文角度对科尔沁文化内视和反思双向互动阐释的结果。具体生动的故乡,演化为精神的原乡。呈现了“听觉符号+视觉场景”的联动效果。
中华文明璀璨多姿、生生不息。科尔沁民歌创编大赛,是一次坚守文化根脉,同时拥抱时代的文化实践。大赛让北疆文化融合了时代的丰富语义,也互证了千年文化积淀出来的民歌经典与当代文艺融合的最新进程。在这个意义上,科尔沁民歌已不再是单纯地域性的“草原歌曲”,而成为了当代中国文艺版图中历久弥新的“时代声音”。科尔沁民歌,在数字化时代和全球化语境中不断刷新着新的标高和气象,让不同语种、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和族群,一同见证了中国当代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闪亮篇章。(完)
发布于:北京市盛达优配-盛达优配官网-专业股票配资资讯网-配资网官网最新信息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